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

貧富懸殊的香港


貧富懸殊的香港

貧富懸殊的香港
2010-09-13

冰封三尺,非一日之寒: 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成因非一言兩語能解釋,當中除涉及全球化影響,亦與香港社會的獨特性有關。

在60、70年代,香港仍以工業為主,當時聘請大量低學歷工人。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,資金可自由進出不同地區,導致大量工廠北移內地或遷往東南亞地區。香港經濟從此轉型為以服務業和金融業為主,結果這一群擁有低學歷及抵技術工人的勞動價值大幅下降,最後因供過於求而成失業大軍,貧富懸殊問題漸趨嚴重。

政府現時為失業人士提供培訓津貼,但因其基礎知識有限,成效未見顯著。而不少失業者須顧及家庭經濟負擔,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學習新知識,寧可到處找散工以維持生計。所以香港經濟雖然成功轉型,但勞動人口未能追上時代要求而「手停口停」,活在貧窮邊緣。

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後,投資風氣漸成。投資買賣要有一定資本,當貧窮家庭連生活也成疑,更遑論藉投資創富。相反,有一定資本的中產或富裕人士,可透過投資買賣的方式增加財富。這更加深貧富懸殊的差距。

戰後嬰兒潮雖為香港帶來大量勞動力,但隨著他們踏入花甲之年,只能退出勞動市場。他們失去工作能力後,只能依靠政府提供的生果金及積蓄過活,有些長者更把大量金錢花在治病,每天僅用5至10元照料三餐。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最新住戶收入調查顯示,65歲以上長者的貧窮問題尤其嚴重,有32%(即近27萬人)是貧窮人口。到2030年,香港將有逾25%人口是長者。不少學者認為,隨著人口老化問題日漸嚴重,長者貧窮問題將更顯著;另外,香港缺乏全民退休保障,令不少長者一直活在赤貧中。

透過人口輸入政策而來港的人中,有不少是內地新來港人士,但其技術及經驗未能符合香港市場的需要。一項調查顯示,65%內地新來港婦女失業,而其平均家庭入息中位數僅為7,600元。他們既不能自力更生,又因未符申請綜援及公屋資格,貧窮問題嚴重。由於內地新來港人士的數目有上升趨勢,但政府支援不足,貧窮人口有增無減,整體貧富懸殊差距因而被拉闊。

在職貧窮亦是加劇貧富懸殊的其中一個原因。聯合國報告指出,香港工人並無最低工資保障,除中年人士及新來港人士外,青年在職貧窮問題亦漸嚴重。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,約有20%的15至24歲青年月入少於5,000元,當中雖有低技術人士,但亦不乏失業大學生。

當初只有少數人掌握新科技,社會財富分布因此不公;但當大量新一代的人掌握新科技,社會財富分布便趨向平等;當下一種新科技浪潮湧至,競賽又再開始。但現時的問題是科技變化太快,掌握科技的時間相對變長,而且成本亦較昂貴,故不少青年就讀專上課程後,難以找到工作,甚至負上高昂債務。

香港一直主張實行低稅制,結果並沒有成功製造財富轉移的效果,反而成為其中一個令富者愈富的重要原因。同時,資本主義下的積極不干預政策,在10年間導致不少大集團壟斷市場,如超級市場、飲食連鎖店等。由於這些集團財雄勢大,不少小本經營的商店難以競爭,這不但減少市民的選擇權利,市場亦因競爭者不足而造成價格壟斷。最後,大眾只能把金錢集中送往幾個大財團手中,造成富者愈富的局面。

政府大力提倡投資移民,吸引外資,提升本地經濟。但現錢流入只集中於樓市炒賣,不但沒有為基層市民帶來經濟收益,更因炒風盛行把樓價和物價推高,貧窮人口的生活更見困難。

香港的貧富懸殊差距在於貧窮人口不斷增加,如果差距持續擴闊,將導致社會不穩定。「不患貧而患不均」故從以上根本問題出發,制定對策,才是解決貧富懸殊的有效方法。

貧富懸殊的香港 Faceboook

網誌封存